中国近现代史 第九章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
1、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2、毛泽东所提出的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3、毛泽东先后在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召开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4、《论十大关系》的方针
①经济建设: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
②政治建设: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
③文化建设:“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中共八大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3、中共八大分析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主演矛盾:
①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中共八大提出的指导方针:
①经济建设: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政治建设: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指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③执政党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5、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①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②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6、中共八大的意义:
①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②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
③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概括了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①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
②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
①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正式提出。
②内容:同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作斗争。
③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展开。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形式是开门整风。
2、反右派斗争:1957年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同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反右派运动全面开展起来。在运动中采取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1、“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真政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力图打开一个新局面。(背景: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增强了自信心;②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受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鼓舞。)
2、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主要标志和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1958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的并为大社的意见。
5、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二)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
1、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
2、1958.11-12,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3、1959年2月,第二次郑州会议
4、1959.3-4,上海会议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三)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1、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江西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其出发点想统一对形势的认识,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纠正“左”的错误,动员全党完成1959年的“大跃进”任务。
2、1958年7月23日,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错误地对彭德怀的信提出尖锐批评,认为这代表了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猖狂进攻。之后在全党范围内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五)“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以便于中央与地方各级的直接沟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2、目的: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工作方向
3、内容:
①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表示对前几年的错误承担主要责任;
②提出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下功夫弄清规律;
③中国生产力落后,要赶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很长时间。
4、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5、1964年底到1965年初,在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第一次郑重的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
(六)“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
1、1962年9月,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进一步发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
2、1965年1月,在为纠正运动中的扩大化偏差而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里,却又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
2、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述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
3、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二)全面内乱的形成
1、一月革命: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头目王洪文等人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下夺取了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权。
2、二月逆流:1967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李富春、李先念、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遭到压制。
3、将刘少奇开除出党: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作出决议。
4、“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共九大。
(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事件的发生,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四)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
“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利用筹备四届人大党的机会,图谋由他们“组阁”,遭到毛泽东批评而失败。四届人大后,邓小平开始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
(五)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邓小平1975年的全面整顿
2、“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3、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
4、1976年10月6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一)正确认识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犯的严重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是探索中的错误,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
2、“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
①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②照搬革命年代的经验,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
③党内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二)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
2、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3、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1、从“一五”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
2、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1、1964年10月,中国爆发了第一颗原子弹;
2、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3、1967年6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4、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1、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2、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正常化。“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
4、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
二、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1、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毛泽东“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部,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3、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方面:
(1)经济建设方面:
①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③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2)民主政治建设: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3)文化建设:
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4)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
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5)共产党自身建设:
毛泽东最早察觉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