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第十章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贡献:
①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③全会公报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平反冤假错案
1、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即已开始;
2、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到1982年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3、采取措施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二)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1、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党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内容:
①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②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3、意义:
①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②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反省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道路的能力。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调整
1979年4月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1、农业改革: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等措施。
3、对外开放: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三)对外政策的调整
1、中日关系: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邓小平访日。
2、中美关系: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3、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提出,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三件事。
4、祖国统一大业稳步推进: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项方针政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展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2、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1983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开始全面这整党。
2、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一)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西化思想的涌现;三百年殖民地、民族劣根性、文化落后;苏东剧变及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的推行;8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社会转轨时期出现腐败的泛滥
(二)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1、1989年6月23日-24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举行。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务,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2、1989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由江泽民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三)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1、1990年4月,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启动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举措。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到1990年年底,“七五”计划胜利完成。
2、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同志在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他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
(四)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1、从1989年9月到1990年,邓小平多次接见美国政要和学者。
2、积极开展睦邻外交,稳定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继续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3、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
(五)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紧抓不放的一件大事。
2、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1、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2、三个有利于: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1996年3月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要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基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四有新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1、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十五大”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十五大”指出: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1、风险:①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
②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
③1999年,又接连发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集团(简称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试管、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法轮功”邪教组织策划煽动非法聚众闹事。
2、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中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四)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中共十四大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提出两大历史性课题:
①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②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1998年11月21日,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3、2001年9月,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
2、“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一)确定新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200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胡锦涛指出,必须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9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推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制定和十十“十一五”规划
(四)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004年8月,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一)中共十七大的召开
2007年19月15日-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二)全面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
(四)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奋斗
201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三)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步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十)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二、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