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第八章
第一节 《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历史意义)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二)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
(一)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得到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各族人民企盼已久的统一。
(二)开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
1、土地改革:1950.6,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开始土地改革。
2、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及时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
→政策: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3、其他民主改革:
(1)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对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
(2)妇女解放是整个社会解放的标志,1950年5月,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3)1951年9月,在全国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1、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接受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2、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
②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1、措施:
①打击金融投机奸商,控制金融市场;
②调集物资,集中抛售,稳定物价。
2、1949年7月成立了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人民政权的金融工作从过去的分散状逐步走向集中统一。
3、1951年11月,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人民币的发行范围扩大到所有解放区,标志着新中国统一货币的形成。
4、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指出要创造三个条件: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
②现有工商业的调整;
③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意义: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三反(针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针对不法资本家):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四、为新中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
1、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外交政策: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及其影响后,再让外国客人进来
“另起炉灶”——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
2、1949年10月2日,苏联决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2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成友好同盟,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国际支持。
3、1952年10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号召亚太地区和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政府依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3年停战。
2、意义:
①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②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二节 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在局部地区建立(各解放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族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途径。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1949-1952)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①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②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③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提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1、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2、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
①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
3、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底开始酝酿,1953年正式提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2、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③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①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2、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①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②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③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④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⑤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3、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步骤: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实行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2、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①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有资本家经营;
②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3、公私合营的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
4、“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①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所有制;
②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③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二)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1、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从此铁路贯通中国南北。
4、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