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第七章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式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
1、帝国主义势力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2、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式
1、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
2、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3、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三种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一)“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制定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携周恩来、王若飞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2、谈判期间:
①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②在谈判期间,为打退国民党军队发动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进行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平绥战役、津浦战役等自卫反击战,并取得胜利。
3、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①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
②政协会议通过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三)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斗争
1、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派遣的特务、打手破坏“陪都各界协进会”等19个团体发起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制造了校场口惨案。
2、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派出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围殴,制造了下关惨案。
3、共产党维护政协协议,中共发布《五四指示》,开展土地改革;落实“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做好自卫战争准备。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一)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二)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1、口号“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①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
②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①1946年6月——1947年2月:粉碎全面进攻阶段
②1947年2月——1947年6月:粉碎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阶段
从1946年7月起至1947年6月止,人民军队在一年的内战作战中,共歼敌112万人。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战略进攻的背景特点:
①国民党总兵力由430万-373万;共产党总兵力由127万-195万。
②国民党正规军由200万-150万;共产党正规军由61万-100万。
③国民党战线延长,大部分兵力用于防守,机动兵力减少;共产党不需分兵守卫后方,机动兵力大大增强。
④国民党士气低落,充满失败情绪;共产党士气高涨,满怀胜利激情。
2、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
①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
②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近苏鲁豫皖地区;
③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路为西路,挺近豫西。
→三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3、内线情况: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于1947年8月中旬结束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晋察冀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渐次转入反攻。期间,晋察冀野战军于11月12日攻占石家庄,开创了人民军队攻占大城市的先例。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反攻,至11月初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
(二)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口号。
2、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进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在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3、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一)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编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1、1947年下半年和1948年初,土地改革运动在各解放区广泛发动。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土地革命的积极作用:
①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②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③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三、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条路线的开辟
(一)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原因: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2、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二)学生运动的高涨
国统区人民所进行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以学生运动为发端。
1、1945年发生在昆明的“一二·一”运动,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基本口号。它吹响了国统区爱国学生运动的第一声号角;
2、1946年12月30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先修班一位女生,以“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为基本口号的抗暴运动。(“一二·三0运动”)在北平爆发。
3、1947年“五二0”惨案后,在中共领导下,学生运动向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目标发展,并迅速扩展到60多个大中城市,同工人罢工、教员罢教等汇合到一起,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四、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一)工人、城镇贫民和农民运动的发展
(二)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1、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镇压。(二二八起义)
2、1944年秋,原新疆省的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区革命”。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乌兰夫为主席。
五、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1、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主要表现:
①在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②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③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
④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及其破灭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2、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人士55人联合发表《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中共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三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一)决战前夜的基本态势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二)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在林彪、罗荣桓领导下,共歼敌47.2万人。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华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领导下,共歼敌55.5万人。
平津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入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共100万人,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二、南京国民党政权的颠覆
1、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指出,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2、1949年4月1日,双发代表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在北平进行谈判。4月20日,和谈破裂。
3、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4、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三、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主要内容:
(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①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②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②在上述联盟中,主要是工人阶级好热农民阶级的联盟;
③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后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
主要内容:①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②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③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④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1、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
3、中国革命的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
①劳动者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
②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内战的三个阶段:
①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②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年秋(国共二十年较量的转折点)
③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秋-1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