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价格 ¥ 880.00

中国近现代史第六章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大陆政策”

日本军国主义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小段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日本开始侵华的标志

2、华北事变:1935年,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日本还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二)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

采取“速战速决”——“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政策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一)残暴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

1932年3月,日本人挟持溥仪成立“满洲国”,发表“建国”宣言,年号“大同”。

1940年3月,在日本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二)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1931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

2、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3、中关村的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后来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力量

(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1、1932年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领导下,在淞沪一带抗击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全国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发动上海日本纱厂工人罢工,以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战。

2、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3、1933年11月,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

4、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号召中国人民一起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一)一二·九运动和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抗日游行(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各界同胞和军队都应摒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和任务。

4、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力劝蒋介石放弃剿共政策,共同抗日未果的情况下,决定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这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2、将南方的红军及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了,形成了全面抗战的新局面

第三节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上海失守。意义: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忻口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日占太原。意义:平型关大捷——首次胜利

徐州会战:1937年12月——1938年5月,徐州失守。意义:台儿庄战役——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意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1938年,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这是全面抗战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较大胜利

3、在北平南苑的战争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

4、在凇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战术:片面抗战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1938年,日本政府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对华三原则,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2、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3、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激战中殉国。

4、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等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5、1942年2月,国民政府组成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陆军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6、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大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国民党全线崩溃。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抗日文化工作

(一)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大后方——抗战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

1、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童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

2、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由于无法在重庆公开活动,到香港开展工作,9月创办了盟报《光明报》。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先后具体领导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3、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二)大后方的抗战文化工作

1、1938年初,周恩来、郭沫若团聚了一大批文化界爱国人士,成为扩大统一战线、推动抗战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

2、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抗战文化在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新华日报》、《群众》

3、抗战开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由北平、天津迁往昆明,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至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战略相持阶段(最重要阶段)。

第三阶段: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略反攻阶段。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①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②共产党担负的敌后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二)阐述持久抗战的理论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论持久战》背景:亲日派——“亡国论”;亲英美派——“速胜论”

内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中日双方矛盾的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二、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1、红军改编后开赴抗日前线,直接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2、1937年10月,一二0师获雁门关大胜;一二九师发动阳明堡飞机场战役

3、洛川会议后。中共领导军民在华北、华中、以及华南和东北地区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既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又发展壮大了自己。新四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涌现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

(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三、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坚持团结抗日

1、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

2、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蒋介石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制造了皖南事变

3、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二)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三)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针对摩擦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核心),争取中间势力(任务),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2、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共产党争取中间势力的条件: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尊重他们的利益;③要同顽固派做坚决的斗争。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自卫原则)、有利(胜利原则)、有节(休战原则)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时,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即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一)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首要、根本任务

“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中间人士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

在根据地内实行减租减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2年,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厉行精兵简政。

(三)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

在抗战中,中共中央重视抗日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创办了一批各类学校。著名的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1、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理论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3、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新文化。

(二)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1、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2、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主要任务)

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③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3、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4、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5、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4年起,敌后根据地开始向日军发动局部进攻,解放了一些地区。

2、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5月上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

3、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4、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日本侵略者实行广泛的进攻。

5、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6、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反法西斯战争以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原因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2、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942年1月,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确认。1945年4月,中国又同美国、英国、苏联共同发起旧金山会议,共商建立联合国。

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条件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及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为盟国军队完成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