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宁汉合流:1927年8月,武汉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宁汉合作正式实行。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
2、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东北降下原北京政府的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3、国民党证券的性质及其独裁统治:
(1)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及其中央机构垄断代行政权。
(2)国民党政府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表现:
①建立庞大的军队;
②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系统;
③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④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3、官僚买办资本急剧的膨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成为国民党统治的经济基础;
官僚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同时还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四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二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①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小,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②工业资本占比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比大;
③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企业规模狭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⑤和外国垄断资本、本国官僚资本以及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1、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2、影响较大的中间党派: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第三党);乡村建设派——梁漱溟;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中国青年党——曾琦、李璜、左舜生;中国国家社会党——张俊劢、张东荪、罗隆基
3、1935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投入到抗日民主运动的新潮流之中。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
(一)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环境
1、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①敢不敢坚持革命?②怎样坚持革命?
2、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
①年逾半百的教育家徐特立;
②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
③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领导职务的贺龙、彭德怀等
(二)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
①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③毛泽东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在危难时刻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2、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南昌起义的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③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3、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的特点:
①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②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4、三湾改编:1927年10月7日
①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②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③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意义):
①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
②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③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
6、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一度成立苏维埃政府,最终失败)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同志1928-1930年的四片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作依托)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①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根本原因)
②国民革命的影响。(客观)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客观)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
⑤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主观)
(二)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入
1、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
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两部土地法
①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错误规定。
②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发布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左翼文化运动:
鲁迅的杂文、瞿秋白的评论;茅盾的小说《子夜》;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等对于传播进步思想、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
2、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根据地经济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
3、文化建设:针对根据地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的特点,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建立了各种夜校、半日制学校、补习学校或识字班。还创办了干部教育机构,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
(二)“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1、20世纪30年代党内发生的三次“左”倾错误:
第一次——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错误
第二次——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2、发生“左”倾错误的原因:
①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
②全党的马克思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③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很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3、“左”倾错误的危害:
①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混乱,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继续“左”倾错误;——1931年11月“赣南会议”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二、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二)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军事问题——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组织问题——会后决定由张闻天同志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②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三、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
(一)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十五军团会合。至此,中央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二)长征的伟大意义
1、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交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