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第四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为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交战双方:以德、奥、意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
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
结果:协约国取胜。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1、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从此宣告结束;
2、战争引发一系列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9年2月,共产国际诞生)
3、亚、非、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4、帝国主义形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所谓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新文化运动还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4、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和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①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②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二)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极限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难以实现。
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三)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一个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着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作品《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①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②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③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2、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会址——凡尔赛宫)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杀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
→两个转变:
①人员:学生——工人
②地点:北京——上海
五四运动第一阶段→时间:5月4日~6月3日;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方式:罢课;结果:被捕。
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时间:6月6日~7月初;中心:上海;主力:工人;方式:罢课、罢工、罢市;结果:释放、罢免、拒签。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2、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谈政治》)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表现为:
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李大钊 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 上海成立)、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等)
③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湘江评论》、《国民》)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②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③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忠于民众,到民间去,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1、早期组织:
①1920年8月,陈独秀组建中国第一个地方组织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李达、李汉俊等
②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书记
③1920年秋到1921年春,武汉、济南、广州、长沙等地的党支部先后建立起来。
④同一时期,日本、法国留学生中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简表:
1920年8月,上海:陈独秀、李汉俊、李达;
1920年10月,北京:李大钊、张国焘;
1920年秋,武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
长沙:毛泽东、何叔衡;
广州:谭平山、陈公博;
1921年春,济南:王尽美、邓恩铭;
巴黎:周恩来;
东京:周佛海;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2、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A、出版工人通俗刊物;(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和《工人周刊》,广东的《劳动者》和《劳动与妇女》,济南的《济南劳动月刊》等)
B、创建了工会和劳动学校;(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③进行关于建档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成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参加会议代表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
3、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①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是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②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2、中国共产党成立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②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③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
三、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订
1、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陈独秀依然被选为主要领导人。
2、党的二大宣言通过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3、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历史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工人运动方面:
①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②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成为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③1922年9月,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领导下,安源路矿1.7万工人举行大罢工。
④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为成立总工会举行了总同盟罢工。2月7日,北京政府调动军队镇压罢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
→“二七惨案”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2、农民运动方面:
①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
②1922年6月,澎湃回家乡广东省海丰县从事农民运动,次年初成立海丰县总农会,组织农民开始减租运动。
③1923年3月,毛泽东在主持湘区区委工作时,注重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余人。
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行程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
①西湖会议:10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共产党员必须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
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
①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③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
1、国共合作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924年7月,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的胜利成为工人运动从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
①国民党中央设立了农民部,由共产党员林伯渠、澎湃分别担任部长、秘书长。
②自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澎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
③广东各县农民纷纷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向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开展斗争。
2、黄埔军校:在苏俄政府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党代表为廖仲恺,政治部主任为周恩来。
3、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沿途宣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4、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四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5、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起始于五卅运动。5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反帝示威活动,遭到租界巡捕枪击,打死13人,打伤数十人,逮捕53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6、1925年6月19日,广州、香港两地工人举行省港大罢工。这次大罢工前后坚持了16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世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一)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
1925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改组,国民政府成立。8月,国民政府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典礼,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直接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2、战略方针:首先以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然后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解决张作霖。
3、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在于:
①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②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③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二)工人运动的普遍高涨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反帝斗争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1、在反帝斗争方面。1927年在武汉人民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下,占领了汉口英租界,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
2、在工人运动方面,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纷纷成立工会组织,建立工人武装,举行大规模的罢工。
3、在农民运动方面。1926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书记,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的农民运动为重点。
三、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一)国民党右派发动反共政变
1、1926年,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事件,打击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力量,成为了国民党内新右派的代表。
2、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名义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四·一二政变”(李大钊牺牲)
3、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正式宣布同共产党决裂,在其辖区内开始了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大屠杀——“七·一五政变”
(二)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①敌我力量悬殊,反革命力量十分强大;②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主观原因: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2、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②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适当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