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第二章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根本原因
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和鸦片贩卖年年激增,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萎靡和人民生活的贫困
③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2、洪秀全和金田起义的爆发
1851年1月金田起义(起点标志)
1851年9月永安建制
1853年3月攻克南京——颁发《天朝田亩制度》定都天京(高潮)。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结束)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不过,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3、《资政新篇》——洪仁轩
①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②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③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新闻馆;主张革除缠足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④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4、《资政新篇》的评价: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湿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1、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2、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缺乏先进的阶级领导
②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2、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派的形成
1、19世纪60年代,为挽救清王朝的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被称为“洋务派”。
2、恭亲王奕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3、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1861年1月,清政府正式成立总理衙门,作为处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上海和天津是南北举办洋务的重要基地。
5、洋务派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其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也是为了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来侵略。
(二)洋务新政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
①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洋务派最早兴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备,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金陵机器局、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张之洞汉阳湖北枪炮厂。
②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与纺织工业四个部门。有官办、官督商办(最主要形式)、官商合办几种形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世海陆军: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主力,李鸿章管辖)。
→1894年,日本策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从而宣告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完全破产。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①翻译学堂,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1862年奕䜣奏请创办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②工艺学堂
③军事学堂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詹天佑:著名铁路工程师,严复: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兴起的条件——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物质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中日甲午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成为推动维新思潮的领军人物,并于1898年把这种思潮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行动:
①向皇帝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
②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里》;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
③介绍外国的编变法
④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等)
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
(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守旧势力认为变法思想异端邪说,攻击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
1898年3月,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劝学篇》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是不能改变的。
2、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内容:
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设立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
2、百日维新的内容:
①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②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③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④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3、1898年9月,守旧派发动政变,维新运动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的主要内容: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脱离人民群众
3、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勇气,表达了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
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段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还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