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评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价格 ¥ 880.00
该课程属于 汉语言文学VIP尊享直通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历史观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①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笛卡尔)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16-18世纪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世纪以来)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公元前624-公元前547)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公元前470)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世界的本质或本源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直观、自发猜测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国的元气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特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缺乏实践性)、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唯物主义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科学的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①)承认世界是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贝克莱(物是感觉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愿。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朱熹(“理”在事先)

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宗教神学(上帝、真主、佛祖)

2、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①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时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①相对静止: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②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正确)

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不可逆)

(2)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特点:三维性

(3)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四维性):

  • 空间和时间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 时空的绝对性、无限性—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终无始,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 时空的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①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②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性(实践的主体、工具、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

③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斗争等)

(③)科学实验

2、人生活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①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①)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分化成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②)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

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得基础)

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③实践活动使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

        ②普遍性

        ③多样性

(2)世界的运动发展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原因:

(①)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

(②)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

(③)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3)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①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

(①)形而上学的特点: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否认内部矛盾

(②)辩证法的特点: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承认内部矛盾

(③)二者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唯物辩证法包括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②质量互变规律是解释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③否定之否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基本属性:

  •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互相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联系: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也没用斗争性。假若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它们就不能结成一个矛盾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 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质变。

总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必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

  •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的结果,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展开全文]